如何超越你所在领域90%的人?
去年去西南边陲采风,在一个古镇上,认识了一个做银饰的老师傅。
他不开店,就在自己家那个小院子里,有一搭没一搭地干活。
当地类似的银饰店,一条街上,没有二十家也有一十八家。
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“非遗手作”的牌子,喇叭里放着靡靡之音,直播支架杵在门口,声嘶力竭地喊着“99纯银手镯不要998,不要598,今天只要199……”
喊得最凶的那家,我进去看过。模具一体压出来的,谈不上什么工艺,就是个工业品。来旅游的小姑娘们,一买就是一串,图个新鲜,图个便宜。
而我认识的那个老师傅呢。
他家门可罗雀,安静得只能听见风吹过院里那棵大青树的沙沙声,和他手里小锤子敲打银片的“叮、叮、叮”声。
我看他干活,一看就是一下午。
他做一个小小的银簪子,工序繁复到令人发指。一块银料,要反复煅烧、敲打,折叠上百次,行话叫“千锤锻”。他说,这样锻出来的银,密度高,韧性好,戴在头上,能养人。
我看他给簪子头雕花,一朵小小的梅花,他用了十几种不同的錾子,一点一点地“画”出来。那个过程,不叫雕刻,叫“养”。
他是在用自己的心气,去养那一朵花的精气神。一个簪子,他要做半个月。
我说,老师傅,你这半个月做一个,人家半小时生产一堆,你怎么跟人争?
他笑了,给我倒了杯茶,茶是自己后山采的野茶,入口苦,回甘长。
他说,小伙子,我为什么要跟他们争?
我愣住了。
他说,来我这里的,和去他们那里的,本来就不是一拨人。他们要的是个戴着玩的样子货,挂几天就扔了。来我这里的,是真想寻个能传下去的物件。我俩做的,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。我为什么要跟他们争?
这句话像一道闪电,瞬间劈开了我的天灵盖。
我们总在说,内卷。
我们总在说,竞争太激烈了。
我们总在想,怎么才能跑得比别人更快,做得比别人更多,喊得比别人更响。
我们拼命加班,我们疯狂学习,我们到处社交,我们以为只要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,就能把身边的人都甩在身后。
可结果呢?
绝大多数人,只是在用“战术上的勤奋”,去掩盖“战略上的懒惰”。
你以为你在赛跑,其实你只是在跑步机上,气喘吁吁地原地踏步。
你耗尽了所有的力气,去跟那90%的人,争夺一块小得可怜的蛋糕。
而真正聪明的那10%,从一开始,就没想过要和你站在同一个赛道上。
他们要做的,是“升维”。
他们要做的,是“换地图”。
他们要做的,是像那个老师傅一样,轻描淡写地说一句:我为什么要跟他们争?
所以,问题的核心,从来不是“如何跑得更快”,而是“如何选择一条人迹罕至,却通往山顶的路”。
怎么选?
有三个层次的认知,你必须打通。
第一个层次:重新定义你的“战场”。
普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什么?
是“对标”。
公司出了一个竞品,我们的第一反应是,人有我优。他便宜,我比他更便宜。他功能多,我比他功能更多。他请明星代言我请顶流站台。
同事拿了销冠,我们的第一反应是,他拜访10个客户,我就拜访20个。他加班到9点,我就加班到12点。
这叫什么?
这叫“对称性作战”。
你是在用别人的优势,来硬碰硬。
结果,就是两败俱伤,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。整个市场,变成一片焦土。
而高手,玩的是“非对称作战”。
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。
你追求“更好”,我追求“不同”。
就像那个老师傅,整条街都在比谁的价格更低、谁的样子更新潮。他根本不看,不听,不参与。
他的战场,不在“价格”,不在“款式”,而在“时间”和“心血”。
当所有人都急着做“快消品”的时候,他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做“收藏品”的人。
他的竞争对手,根本不是隔壁那些连锁店,而是“岁月”。
他要赢的,不是今天的订单,而是十年后,一个姑娘拿着他做的簪子,还能骄傲地跟她女儿说:你看,这是你外婆传给我的,多漂亮。
这就是“降维打击”。
他根本不在你那个维度跟你玩。
我在商业咨询中,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。
一个做餐饮的朋友,他的餐厅开在一条火锅街上,周围全是“毛肚不要钱”、“啤酒免费喝”的血腥肉搏。
他要是也跟着搞,死路一条。
他怎么干的?
他不搞火锅他开了一家“深夜豆浆油条店”。
装修得像个日式居酒屋,很温暖,很治愈。
就卖几样东西:现磨的石磨豆浆、刚出锅的油条、一些精致的江南小点心。
他说,那些在火锅店喝得烂醉、聊得精疲力竭的人,最需要的,不是另一场喧嚣,而是一碗热腾腾的豆浆,一份踏实的温暖。
他服务的,是“喧嚣之后的需求”。
你发现没有?
他没有去抢那块“火锅”的蛋糕,他自己创造了一块叫“抚慰”的蛋糕。
这就是超越90%的人的第一步:不要在红海里比谁的血流得更多,而要学会自己创造一片蓝海。
你得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在的这个领域,所有人都在争什么?他们争得头破血流的东西,我能不能不要?我能不能找到一个,他们都忽略了,但用户却有真实需求的“价值点”?
这个点,可能不是“效率”,而是“体验”。
可能不是“功能”,而是“审美”。
可能不是“拥有”,而是“成长”。
找到它,然后,像那个老师傅一样,把所有的力气,都用在这个点上,把它打穿,打透。
这就是你的“能力圈”,这个圈里你就是王。
圈外血流成河,与你何干?
第二个层次:重新定义你的“努力”。
选对了战场,只是第一步。
接下来,是怎么打的问题。
90%的人的努力,是一种“线性思维”的努力。
他们相信,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。
所以他们拼命地“增加耕耘的量”。
每天多读10页书,多打10个电话,多写500字报告。这有没有用?
有用。
但这种用的天花板,非常低。
因为它带来的,是“量”的积累,而不是“质”的跃迁。
就像你用一把勺子挖井,你很努力,挖了一年,可能挖了个10米深的坑。
而高手呢?
他们不会跟你比谁的勺子舞得更快。
他们会花90%的时间,去思考一个问题:除了勺子,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挖井?比如,铲子?比如,钻机?
这就是“第一性原理思维”。
不是在原有的路径上,优化效率。
而是回到问题的最根本,去思考: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?要实现这个本质,有没有一条完全不同的、更根本的路径?
我有个写代码的朋友,他们团队接到一个任务,要优化一个算法,提升万分之一的效率。
整个团队,全是顶尖大学的,没日没夜地干了三个月,白头发掉了一地,终于实现了。
开庆功宴那天,老板把另一个团队的小伙子叫来,说,你给这帮博士们讲讲你的想法。
小伙子,不是科班出身,就是个技术爱好者。
他说,我看了下这个算法要解决的业务问题。我发现,如果我们把业务流程稍微改一下,在入口那里加一个前置判断,那这个算法,其实根本就不用跑了。90%的用户请求,在前置判断那里,就直接被解决了。
整个庆功宴,鸦雀无声。
那群精英们三个月的“勺子功”,被人家一把“钻机”秒得渣都不剩。
你看,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“努力”。
一种,是在“答案”的层面努力,优化,优化,再优化。一种,是在“问题”的层面努力,重构,重构,再重构。
超越90%的人,靠的绝对是后一种努力。
你必须把你50%以上的精力,从“执行”,抽离到“思考”上来。
思考什么?
不是思考“怎么把这件事做得更好”,而是思考“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”、“这件事是不是必须做?”、“有没有釜底抽薪的办法,让这件事变得根本不需要做?”
这很难,因为它反人性。
人性是懒于深度思考的。
重复性的劳动,会给人带来虚假的安全感和充实感。
而真正的思考,是痛苦的,是耗能的,是需要一个人坐在黑屋子里,面对无尽的未知,进行自我搏斗。
除了“第一性原理”,还有一种高手的努力方式,叫“第二序思维”。
什么意思?
普通人做事,想的是“我做了A,会得到B”。
高手做事,想的是“我做了A,会得到B;而B,又会引发C;C,又会带来D……”
他们会比别人多想两步、三步,甚至更多步。
就像下棋,你在看眼前这一步怎么走,他在想后面五步的棋局。
当年福特决定给工人开出“5天8小时工作制”和“5美元日薪”时,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。
因为当时通行的做法,是拼命压榨工人的工资和时间。
同行的第一序思维是:给他这么多钱,我的利润不就没了吗?成本太高了!
福特的第二序、第三序思维是什么?
我给他高工资(A),他就有钱消费了(B)。
他有钱消费,他就有可能买得起我生产的T型车(C)。买得起车的人多了,我的市场就变大了,规模上去了,成本就下来了,利润反而更高了(D)。
同时,我给他高工资(A),最优秀的工人都会跑到我这里来(E)。工人素质高了,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上去了(F)。人员流动率低了,我的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就下来了(G)。
……
你看,这就是格局。
他支付的不是“工资”,他是在“投资”自己的市场和供应链。
他在用一个看似“亏本”的决策,构建了一个强大到无人能及的商业帝国。
所以,不要再像个陀螺一样,被眼前的任务抽打着旋转。停下来。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,一个小时,什么都不干。
就拿你手头最重要的那件事,问自己:
如果我做成了,会发生什么?
这个发生的事,又会引发什么?
好的连锁反应是什么?坏的连锁反应是什么?
我能不能通过调整我最初的这个行动,来催生好的、规避坏的?
当你开始这样思考的时候,你就已经离开了那个90%的人所在的“平面世界”,进入了一个“立体世界”。
你看到的,将是他们永远看不到的风景。
第三个层次:重新定义你的“时间”。
选对了战场,用对了力,还差最后一样东西。
也最关键,最能拉开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东西。
那就是,你如何看待“时间”?
90%的人,是时间的“奴隶”。
他们的时间,被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“点”。
今天,明天,后天。上班,下班。
这个月KPI,下个季度财报。
他们追求的,是“即时回报”。
我今天付出了,最好今天就能看到效果。
这个月努力了,下个月工资条上必须有所体现。
这种思维模式,会让他们极度缺乏耐心。
一个东西,学了三个月,没看到明显效果,放弃了。一个项目,投入半年,没看到盈利,砍掉了。
他们的人生,就像猴子掰玉米,掰一个,扔一个,到最后,两手空空。
而那10%的高手,他们是时间的“朋友”。
他们看待时间的方式,不是“点”,而是“线”,一条持续向上、坡度越来越陡的“线”
他们信奉的,是宇宙间最强大、也最可怕的一个规律:“复利效应”。
爱因斯坦说,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。
它的威力,远超你的想象。
一张纸,你以为它很薄,但如果你能把它连续对折51次,它的厚度,可以从地球捅到太阳。
这就是复利。
一开始,它的增长,慢得像蜗牛,你几乎感觉不到。
(1… 2… 4… 8… 16…)
但是,一旦越过某个“临界点”,它的增长,会瞬间进入爆炸模式,快到让你恐惧。
高手,就是一群深刻理解并践行“复利”的人。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,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:
“这件事,有没有复利效应?”
“这件事的价值,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,还是会增值?”
写一篇追热点的流量文,能带来一时的曝光,但热点一过,价值归零。这是“衰减”的。
而像我开头提到的那个老师傅,他用半个月,做一个簪子。这个簪子,今天值1万。十年后,因为他的手艺越来越精湛,名气越来越大,这个簪子可能就值五万。它的价值,是“增值”的。他在做有复利的事。
每天花一小时刷短视频,很爽,但刷完之后,什么都没留下。这是在“消耗”时间。
每天花一小时,去精进一门手艺,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,去研究一个领域的底层规律。这个过程很枯燥,很慢,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回报。
但是,五年,十年后呢?
比如,你从别人那里学习了如何做小红书这个课,然后你去实操,拿到结果验证后,你把你学习到的知识结合你实践过程中总结到的重新整理打磨下,录制一套课,然后你就可以去售卖了,而且可以循环盈利。其实有很多公众号博主他们的方法咱们都可以借鉴,因为他们能把知识变现给玩的行云流水,一年随随便便也有个大几十万的净收入,比如:诺亚书房,别看这个博主的文章阅读量平均就几百,但他一年照样卖几十万的课,这就是知识变现的魅力,如果想做好知识变现,建议多参考诺亚书房上面分享的那些技巧,他这个号上面干货非常多,而且新人还可以领取几个不错的副业教程。
你的手艺,会成为你的铁饭碗。你的知识体系,会成为你看透世界的“天眼”。你的深度思考能力,会让你做的每一个决策,都比别人精准十倍。
这,就是在“投资”时间。
超越90%的人,最底层的秘密,就藏在这里:用你生命中最大比例的时间,去做那些有“复利效应”的事。
无论是你的知识、你的技能、你的健康、你的声誉,还是你的财富。
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远见。
你要忍受得了前期的默默无闻。
你要抵抗得住短期利益的诱惑。
你要像那个种竹子的农夫,前四年,把种子埋下去,浇水施肥,地面上什么都看不到。
周围的人都笑他傻。
到了第五年,竹子破土而出,然后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,六周时间,长到30米高。
因为前四年,它不是没长,而是在地下,把根系延伸了数百平米。
你的人生,也该如此。
先向下扎根,再向上生长。
……
超越那90%的人,不是要去战胜他们。
而是当你换了一个操作系统,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他们时,你会发现,所谓的竞争,从一开始,就不存在。
就像那个老师傅,和他院子里的那棵大青树一样。
风来,听风。
雨来,看雨。
不争,不抢,安静地做着一件,能被时间记住的事。
这,就够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1、本站内容均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2、本站内容全部免费,不收任何费用,资源仅供学习和交流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。
3、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4、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,请联系我们,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!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