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普通,没父母托举如何翻身?

 

昨天深夜,收到一个女孩的私信。

她说,阿文,我今年24岁,毕业两年,工作换了两份,每一份都干得不开心,薪水也只够付房租和基本生活。
我来自一个很普通的家庭,父母在农村务农,他们人很好,很爱我,把能给的最好的都给了我。

但我知道,也就到此为止了。
他们帮我付了大学学费,已经是倾其所有。买房、结婚,以及未来我若想在大城市扎根,他们不可能再给我任何支持。

我看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,她们好像都活得很轻松。
这个女孩家里给她在市中心付了首付,那个男孩的父母直接给他铺好了路,进了一家收入和前景都极好的公司。

她们下班后可以去学油画、练瑜伽、周末飞到各地去旅行。
而我,每天都在为下个月的房租焦虑,不敢生病,不敢辞职,更不敢有任何需要花钱的爱好。

她说,我感觉自己的人生,就像在一个泥潭里。无论我怎么努力挣扎,都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把我往下拉。

这种无力感,快把我压垮了。
她最后问我,原生家庭普通,没有父母托举,是不是我这辈子,就真的没希望了?

看着她的文字,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自己。
也想起前段时间,和朋友在云南旅行时,遇到的一位做普洱茶的老板。

我们坐在他的茶室里喝茶,他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。
他也是农村出来的,十几岁就到昆明闯荡,睡过天桥,搬过砖,什么苦都吃过。

他说,你知道穷人家的孩子,和富人家的孩子,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?
我以为他会说,是钱,是资源,是人脉。

他摇了摇头。
他说,都不是。

最大的区别,是“脑子里的东西”不一样。
他说,我刚出来的时候,我爹妈送我到村口,反反复复就叮嘱我一句话:出门在外,别被人骗了,安安分分打工,每个月能存点钱,比什么都强。

这句话,就像一个紧箍咒,跟了我很多年。
导致我后来遇到很多机会,我的第一反应不是“我能不能抓住”,而是“这是不是个骗局”。

我看到别人做生意赚钱了,我的念头是“他肯定是骗人的”。
我看到有人快速升职了,我的想法是“他肯定有关系”。
这种思维,让我白白错过了至少十年。

他说,富人家的孩子,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什么?
是怎么判断一个项目的前景,是怎么跟人合作,是怎么调动资源,是怎么看待风险。
他们父母饭局上聊的,书房里看的,都在无形中塑造他们的“认知”。

所以,当一个机会出现时,穷人家的孩子看到的是“风险”和“骗局”,而富人家的孩子看到的是“概率”和“机会”。
你说,十年下来,差距会有多大?

我跟他说,我管这个叫“认知托举”。
金钱和人脉的托举,只是物理层面的,是看得见的。
而“认知托举”,是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,无形的、根本性的东西。

它就像一个家庭给你预装的“底层操作系统”。
有的系统,出厂设置就是顶配,运行流畅,能兼容所有最新的软件,轻松处理各种复杂任务。

而有的系统,出厂设置就是最基础的版本,不仅运行缓慢,还到处是漏洞和bug,稍微遇到一点新情况,就可能卡顿、死机。

我们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,拿到的都是这套“基础版操作系统”。
这不是我们父母的错。

他们已经拼尽全力,给了我们他们操作系统里最好的东西。
但他们的认知,受限于他们的时代、环境和教育,他们本身就是那套“基础版系统”的使用者。
他们无法给你一套他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。

所以,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很痛苦的现象:你越是听父母的话,你可能活得越累。
他们让你考个安稳的编制,说那是“铁饭碗”。
你进去了,才发现论资排辈,一眼望到头,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,消磨掉所有的热情,而且所谓的“铁饭扎”,在时代的浪潮面前,也未必靠得住。

他们让你赶紧结婚,说“找个老实人嫁了,一辈子就安稳了”。
你听话结了婚,才发现没有深刻链接的婚姻,比孤独更可怕。两个认知不同频的人,在同一个屋檐下,每一天都是煎熬。

他们让你存钱,别乱花,说“手里有钱,心里不慌”。
你辛辛苦苦攒了几年钱,结果发现,通货膨胀的速度,比你工资上涨的速度快得多。你那点存款的购买力,在不断缩水。

你发现没有?
这些建议,从他们的人生经验来看,全都是“对”的。
因为在他们的那个“操作系统”里,这是能保证生存和安全的“最优解”。

但你活在新世纪,你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不确定、快速变化的时代。
用一套上世纪的旧系统,来运行这个时代的新软件,结果只能是“不兼容”和“系统崩溃”。

这就是很多普通家庭孩子痛苦的根源。
我们身上背负着两套互相冲突的系统。
 

一套是原生家庭给我们的“生存系统”,它的核心是“安全”和“稳定”。
一套是我们自己内心渴望的“发展系统”,它的核心是“成长”和“体验”。

这两套系统在我们体内天天打架,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内耗。

一边,是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“愧疚感”,另一边,是自己不甘平庸的“野心”和对未来的“焦虑”。

我们就像一台同时运行着Windows 98和iOS 18的电脑,不死机才怪。

那么,破局点在哪里?

答案其实很简单。

你必须意识到,你无法改变你的“出厂硬件”。
你生在什么样的家庭,父母是谁,这些都是无法更改的“硬件参数”。

但是,你可以自己动手,重装你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你必须成为你自己的“首席程序员”。

你得亲手把你脑子里那些过时的、充满bug的、不断拖慢你人生进程的旧代码,一行一行地找出来,然后用全新的、高版本的、更适应这个时代的代码,去覆盖它、替换它。

这个过程,我称之为“认知重塑”。

这是普通家庭孩子,想要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通路,没有任何捷径。

具体怎么做?

我这些年,帮助过很多像开头那个女孩一样的年轻人,也观察过很多成功实现逆袭的朋友。
我发现,所有成功重装了自己“操作系统”的人,都离不开三把“斧头”。

这三板斧,看似平平无奇,但只要你坚持做下去,不出三年,你的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第一板斧:重建你的信息源。

这是最基础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想一下,你父母那套“旧系统”是怎么来的?

是通过他们每天看的新闻,邻居的闲聊,亲戚的八卦,单位里的家长里短……这些“信息源”几十年如一日地“喂养”出来的。

信息源,决定了你的认知基本盘。
就像你想酿出好酒,你必须用优质的粮食和干净的水。
你用发霉的谷子和污水,神仙也酿不出茅台来。

所以,你必须切断那些低质量、充满负能量和陈旧观念的“污水源头”。

比如,那些专门传播焦虑和对立的社会新闻,那些明星八卦,那些短视频里一分钟让你“顿悟”的“人生道理”。
这些东西,就像精神世界的“垃圾食品”,偶尔吃一下没关系,天天吃,你的“认知”一定会营养不良。

然后,你要去主动、刻意地寻找和搭建,属于你自己的“高质量信息源”。

什么叫高质量?

就是那些被时间验证过的,凝聚了人类顶级智慧的源头信息。
我有几个很具体的方法,你可以立刻就用。

第一,去读“死人”写的书。
我不是在开玩笑。
一个思想,一本书,如果能穿越几百年,甚至上千年的时间,到今天还能被人阅读和讨论,那说明它已经通过了最严苛的审核。

比如,你去读《道德经》,读亚当·斯密的《国富论》,读《孙子兵法》。
这些书里,藏着解读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“源代码”。
你一开始可能读不懂,没关系,硬着生生地读下去。

就像给你的电脑安装一个全新的底层驱动,一开始会很慢,甚至会不兼容,但只要装上了,你整个系统的性能都会被优化。

第二,去读一流人物的传记。

你想在哪个领域做出成绩,就把这个领域里最顶尖那几个人的传装找来看。
比如,你想做企业,就去看稻盛和夫、贝索斯、马斯克的传记。

你想做投资,就去看巴菲特、索罗斯、瑞·达利欧的传记。
看传记,不是为了看他们多牛,而是为了“盗取”他们的“思维模型”。

你要像一个侦探一样,去分析他们在人生的关键节点,是怎么做决策的?他们是如何看待失败的?他们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团队的?

这相当于,你请了世界上最顶级的教练,免费给你做一对一的“认知辅导”。

这两件事,坚持做一年,你会发现,你跟父母、跟过去的同学朋友,已经聊不到一块去了。

他们还在讨论哪家超市打折,谁家孩子考了多少分。
而你脑子里想的,可能是某个商业模式的闭环,是某个历史人物的决策依据。

这时候,请你不要鄙视他们。
你只需要明白,你的“操作系统”已经开始升级了。

第二板斧:切换你的社交圈。

环境,是塑造人最强的力量。
如果你是一颗苹果树的种子,把你种在盐碱地里,你再努力,也结不出甜美的果实。

你必须把自己,移植到一片肥沃的疏松的土壤里。
你的社交圈,就是你的“土壤”。
你身边最常接触的5个人,他们的平均值,就是未来的你。

这句话,绝对不是鸡汤,而是残酷的现实。
你的朋友,如果每天都在抱怨工作、吐槽老板、下班就打游戏,那么你跟他们待在一起,你也会慢慢变成这样。

因为人的天性就是“寻求认同”。
当你的想法和行为,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时,你会感到巨大的孤独和压力。
为了融入群体,你会不自觉地向他们“靠拢”。

这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,你的意志力根本抵抗不了。
所以,你必须“主动”地、甚至是“冷酷”地,去选择你的社交圈。

我不是让你去跟过去的朋友都断绝关系。
而是,你要有意识地,把你的时间和精力,更多地分配给那些能给你“认知滋养”的人。

这些人,可能比你年长,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。
可能跟你在同一个行业,但比你做得更出色。
可能在某个你完全不懂的领域,有着深刻的见解。

怎么找到他们?

还是那句话,花钱,是最快的路径。
你去参加行业里有价值的培训,你去加入某个领域大咖组织的社群,你甚至可以付费请教别人问题。

我刚进入社会的时候,非常迷茫。
当时我锁定了一个行业里的前辈,我很想请教他。

我没像大多数人一样,直接上去就说“前辈,能指点我一下吗?”
这种问题,别人是没法回答的。

我花了一个星期,把他所有的文章、访谈都看了一遍,然后整理出3个我最困惑、也最具体的问题。
我给他发了一封邮件,邮件里说:

X老师,我是您的忠实读者宇程。我目前遇到了A、B、C三个具体问题,这是我的初步思考(附上我的思考过程)。我愿意支付每小时5000元的咨询费,占用您一小时的时间,听听您的建议。如果您觉得我的问题有价值,我希望能有机会当面向您请教。

他很快就回复了我。

他说,你的问题提得很好,说明你真的思考过。下周三下午2点,你来我公司吧。

那一个小时的交流,至少帮我节省了3年的摸索时间。
你看,当你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尊重时,高能量的人,是很乐意拉你一把的。
他们缺的不是钱,而是“值得”他们花时间的人。

当你身边围绕的,都是这样的人时,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:
过去你觉得难如登天的事情,在他们看来,可能只是一个很平常的操作。

过去你认为遥不可及的目标,在他们的圈子里,可能只是一个平均水平。
这种环境的“场能”,会不知不觉地把你的“认知水位”给提上去。
这就叫“近朱者赤”。

第三板斧:启动你的小项目。

如果说,重建信息源是“输入”,切换社交圈是“环境”,那么启动小项目,就是“输出”和“实践”。
认知,不是靠“想”出来的,也不是靠“读”出来的。
而是靠“做”出来的。

你读再多的游泳教材,不下水,你永远学不会游泳。
你必须亲自到市场里去“打一仗”,用你自己的手脚,去亲身感受水的温度、水的阻力。
这个“仗”,不需要很大。

我把它叫做“最小化可行性项目”。
比如,你对写作感兴趣,那就别想着一上来就写出10万+的爆款。
你可以先定个目标:坚持日更,哪怕每天只写300字,先更新3个月。
然后把你的文章,发到各个平台上去。

你看市场的反馈,哪篇文章阅读量高,哪篇文章评论多,哪个标题吸引人。
你在用最小的成本,去“探究”市场的“规律”。
得到反馈后,它会像一颗火种,点燃你内心的信心。

你会从心底里相信:我,是可以靠自己的脑子,而不是靠出卖体力,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。
这个信念,千金不换。

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,最缺的就是这个。
所以,不要眼高手低。
就从一个你能立刻上手,投入不高,风险可控的小项目开始。

可以是运营一个小红书,可以是在闲鱼上卖东西,可以是给别人做PPT,可以是周末去摆个地摊。

有个公众号博主,如果没记错的话,名字应该是叫:诺亚书房,这个博主最开始的时候,也是个普通打工者,到处交费学习,被割了无数次,后来他就把他做过的每一个项目都认认真真的写下来,发到自己的公众号上面,久而久之,他就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,从刚开始年收入几万到现在的破百万,因此,不断的做总结,也会促使自己快速成长,这个博主分享的那些内容,其实大家也可以完全借鉴,因为他能做起来,咱们努努力,做的也一定不会差。

多去学习,副业目的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完成你的“认知闭环”。

把你在书本上网络上学到的“理论”,拿到真实的世界里去“验证”,然后获得“反馈”,再根据反馈去“修正”你的认知。

“输入-实践-反馈-修正”,这个循环,一旦转起来,你的认知就会像滚雪球一样,越滚越大。

这就是一个人“开窍”的全部秘密。
信息源、社交圈、小项目。

这三板斧,就是普通家庭孩子,为自己打造“认知托举”的全部工程。
这是一个系统工程。

当你完成了这套系统的重装。
你会发现,你不再需要任何人的“托举”。

因为,你自己,已经长成了一座山。

你脚下踩着坚实的大地,那是你广博的知识体系。
你身边围绕着清风和流云,那是你同频的高能社交圈。
你身上长满了参天大树和奇花异草,那是你一个个成功的小项目结出的硕果。
你本身,就成了一个生态。

一个能自我进化,自我迭代,生生不息的生态。
到那时候,“原生家庭”对你来说,将不再是一个“限制”,而仅仅是一个“出处”。

就像一个英雄的故事,总要有一个平凡的开端。
你会感谢那个平凡的起点,因为它给了你一个机会,去亲手书写一部,波澜壮阔的史诗。
而你,就是那部史诗里,唯一的主角。

 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