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在一个古镇喝茶。
茶馆老板是个本地人,40多岁,姓赵,朋友都叫他老赵。
他泡茶的手艺极好,一套动作行云流水,茶汤的口感层次分明,远胜过我在很多一线城市茶室里喝过的。
更绝的是,他还是个木雕高手。
茶馆里所有的桌椅、茶盘、摆件,全是他一刀一刀雕出来的。每一件都古朴雅致,充满了生命力。
我指着一个雕着“渔樵耕读”的笔筒问他,这个卖吗?
他说,喜欢就送你,不卖。
我问,为什么不卖?这手艺,拿到外面,一件至少大几千,做成产业,不可限量。
老赵憨厚地笑了笑,说,哪懂什么产业,就是个爱好。守着这茶馆,一天能有几百块流水,够生活就行了。以前也想过去大城市闯,给一个木雕厂打工,累死累活,一个月也就万把块,没意思。
他指了指自己的茶馆,说,你看,我现在多自在。
我点点头,没再说话。
老赵无疑是个有才华的人,甚至可以说,是那种在专业领域天赋异禀的人。
但他,也很穷。
这种穷,不是吃不饱饭的穷,而是一种“价值与价格”的巨大倒挂。
他的才华价值百万,但他的生活,却被牢牢锚定在一天几百块的流水上。
他满足于“够生活就行”,沉浸在“自在”的体感里,却从未意识到,这种“自在”,其实是一种被才华本身所构建的“舒适区监狱”。
这些年,我见过太多像老赵这样的人。
画画的、写字的、做音乐的、搞编程的、做设计的……他们像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的珍珠,才华馥郁,光芒内敛,但无一例外,都在清贫地活着。
他们,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聊的——有才华的穷光蛋。
为什么?
为什么才华没有变成财富,反而成了他们贫穷的“伴侣”?
我跟无数个“老赵”聊过天,看过他们的生活,拆解过他们的困惑。
我发现,他们普遍被三个看不见的“认知枷锁”牢牢锁死了。
第一个枷锁:把“技术”等同于“价值”。
这是几乎所有“手艺人”的通病。
无论是雕木头、写代码,还是画图纸,他们都有一种近乎偏执的“技术信仰”。
他们相信,只要我的技术足够牛,我的东西足够好,就一定能获得认可,赚到大钱。
所以,他们会花100%的精力,去打磨那个“1”,也就是他们的核心技术。
这有错吗?
没错。但这是一个“学生思维”。
在学校里,你只要把题做对,就能考100分。但在真实的世界里,价值创造是一个完整的链条,它至少包括:价值发现 -> 价值创造 -> 价值交付 -> 价值变现。
“技术”仅仅是“价值创造”这个环节里的一小部分。
一个木雕,你雕得再好,它也只是个木头。
你得让需要它的人发现它(营销),你得把它安全地交付到那个人手上(渠道),你得让这个人用一个合理的价格心甘情愿地把它买走(交易)。
这个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,都会让你手里那个“1”的价值,无限趋近于0。
我认识一个程序员,技术水平很牛。
他自己做了个软件,功能极其强大。但他从不做营销,他说,那是骗人的。他也不去研究用户,他说,爱用不用。
结果呢?
那个软件上线三年,一共卖了不到100份。
而另一个功能远不如他,但极度擅长营销和用户运营的团队,靠一个“阉割版”的同类软件,2年时间,做到了千万营收。
他想不通,经常在朋友圈里骂,说这世界不公平,傻子太多,骗子横行。
他就是典型的,把自己锁在“技术”的牢笼里,然后抱怨世界为什么不来给他开门。
他手里的锤子,打磨得再精致,也敲不开一扇需要用钥匙才能打开的门。
才华,只是价值链条上的一个零件。
如果你眼里只有零件,而没有整条生产线,那你永远只能是一个计件工,而不是一个企业家。你的收入,也只能是计件的收入。
第二个枷锁:对“商业”抱有天然的“道德洁癖”。
很多有才华的人,骨子里是清高的。
他们觉得,谈钱,脏。
搞营销,俗。
做生意,充满了尔虞我诈。
他们把“才华”和“商业”放在了对立面。仿佛自己的才华一旦沾染了铜臭,就不再纯粹了。
文章开头那个老赵,就是这样。
他宁愿把价值几千的笔筒送给我,也不愿意“卖”给我。
因为在“送”这个行为里,他是那个“施予者”,他保留了自己作为“手艺人”的体面和掌控感。
而一旦“卖”,他就变成了一个“商人”,他觉得自己的身份就“降格”了。
这种心态,在文化、艺术、内容创作领域,尤其普遍。
我认识一个写文章的,文笔极好,写的故事篇篇催人泪下。
她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个头部的IP,靠写作实现年入千万。
但她怎么做的呢?
她拒绝任何商业合作,拒绝出书,拒绝建立自己的付费社群。
她说,我的文字是为灵魂服务的,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。
于是,她一边靠着每个月几千块的稿费,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,一边在文字里,构建着她那个纯粹而高贵的“灵魂天国”。
她的读者很爱她,说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。
但只有她自己知道,为了维持这个“仙女”的人设,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。
她不敢生病,不敢旅游,不敢恋爱。因为任何一项,都可能让她微薄的收入,瞬间归零。
她的才华,成了一件华美的袍子,但也成了一副沉重的镣铐。
我并不是说追求纯粹有错。
但我们必须搞明白一个底层逻辑:商业,才是对才华最好的“放大器”和“保护器”。
商业的本质是什么?
不是坑蒙拐骗,而是“价值交换”。
是你用你的才华,去解决别人的一个问题,满足别人的一个需求,然后获得相应的回报。
这个回报,能让你活得更有尊严,能让你不必为五斗米折腰,从而能把你的才华,在一个更稳定、更从容的环境里,滋养得更好。
你赚到的钱,不是对你才华的“玷污”,而是这个世界对你才华的“投票”。
每一张钞票,都是一张选票。
当一个人拥有了“商业思维”,他看待自己才华的视角,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。
他会开始思考:
我的才华,能为谁创造价值?
我该如何让这些人知道我的存在?
我该如何把我的才华,打包成一个他们愿意付费的产品?
你看,这个思考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维度的“创作”。
它要求你从一个“自我视角”,切换到一个“用户视角”。
而一旦切换成功,你的才华,就从一个“孤芳自赏”的艺术品,变成了一个能与世界交换能量的“超级节点”。
它的价值,会呈指数级放大。
第三个枷锁:沉溺于“即时反馈”,而丧失了“系统布局”的能力。
才华,尤其是“技艺型”的才华,有一个非常大的“好处”,就是能给人带来强烈的“即时反馈”。
老赵雕好一个东西,他身边的人会立刻赞叹:哇,牛!
程序员写完一段代码,程序跑通了,他会立刻获得一种“搞定了”的成就感。
作者写完一篇文章,后台的阅读量和点赞,会立刻给他正向的刺激。
这种“即时反馈”是会让人上瘾的。
它就像游戏里打怪升级的经验值,简单、直接、粗暴。
但它的危害也正在于此。
它会让你所有的注意力,都聚焦在“当下”这一个点上,从而丧失对“未来”进行系统性布局的能力。
一个真正的成事者,他的思维模式,绝对不是“点状”的,而是“网状”的。
他做的任何一件事,都不是孤立的,而是服务于一个更大的“系统”。
这个系统,可能是一个公司的战略,一个产品的生态,或者是一个人长达十年的人生规划。
我认识两个同样优秀的建筑设计师。
A设计师,非常有才华,设计理念天马行空。他追求的,是每一个作品的“惊艳”。
他会为了一个项目,熬几个通宵,改几十遍稿,只为了让甲方在看到方案的那一刻,拍案叫绝。
他也确实做到了。他拿了很多奖,在业内小有名气。
但他做了十年,依然只是一个“明星设计师”,每天都在赶项目,接一个,做一个,做完一个,再找下一个。
收入不错,但非常累。而且,一旦他停下来,收入也就停下来了。
B设计师,才华可能不如A,但他是一个典型的“系统布局者”。
他在做第一个项目的时候,思考的就不仅仅是“如何把这个设计做好”。
他在思考:
我能不能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“样板”,用它来吸引更多同类型的客户?
我能不能把这套设计流程“标准化”,让我的团队能够复制,从而解放我自己的时间?
我能不能通过这个项目,链接到上下游的资源,比如施工方、材料商,形成一个“利益共同体”?
我能不能把我的设计理念,提炼成一套“方法论”,通过出书、讲课,去影响更多的人,建立我的个人品牌?
你看,A做的是“项目”,而B做的是“系统”。
A在用自己的“才华”和“时间”这两个“存量”来赚钱。
B在用自己的“才华”去构建一个能自动生长的“系统”,用“系统”这个“增量”来赚钱。
十年后,A依然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。
而B,已经拥有了一家在业内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公司,一个高客单价的教育品牌,和一个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资源联盟。
他早就不用亲自画图了。他的时间和才华,被那个他亲手构建的系统,放大了100倍。
这就是“点状努力”和“系统布局”的天壤之别。
那些有才华的穷光蛋,大多都是A。
他们把所有的能量,都耗费在了对“即时反馈”的追逐上,像一个仓鼠,在那个名为“才华”的轮子上,不知疲倦地奔跑。
跑得越快,轮子转得越快,获得的“快感”就越强。
但无论跑多久,他都只是在“原地踏步”。
因为他从未想过,要从轮子上跳下来,去研究一下,如何制造一台能够自行运转的“发电机”。
那,破局点在哪里?
讲了这么多,不是为了贩卖焦虑,而是想指出一条真实存在的,能让“才华”真正变成“资产”的路径。
这条路的核心,不在于学习任何新的“技能”,而在于对我们大脑的“操作系统”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。
你需要从一个“工匠”,进化成一个“系统设计师”。
我最近几年,一直在做一件事,就是把我对商业、人性、社会规律的思考,进行“格物”,也就是穷究其理。
我发现,无论是管理一家公司,经营一段婚姻,还是设计自己的人生,其底层的逻辑,都是相通的。
宇宙万物,都遵循着一些极其深刻,但又极其简洁的“元规律”。
比如,我们今天谈到的:
技术≠价值,背后是“系统思维模型”。你必须看到整个价值链,而不是只盯着你手里那个锤子。
商业道德洁癖,背后是“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模型”。你必须明白,最高级的商业,是创造共赢,是把蛋糕做大,而不是抢别人的蛋糕。
沉溺即时反馈,背后是“复利效应模型”和“第二序思维”。你必须放弃对短期快感的依赖,学会做那些“短期看似无用,但长期价值巨大”的事。
这些思考工具,我称之为“心法”。
它不是具体的“术”,不是教你如何发朋友圈,如何做直播。
它是“道”,是能让你看清事物本质的“智慧眼镜”。
我把这些年验证过的,最核心的50个心法,梳理成了一套思维模型系统,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,分为5大模块,50个章节,取名为《格物心法》,你可以进入订阅后,加上课私人微信领取:4158606
比如,里面有个模型,叫“瓶颈理论”。
它告诉你,任何一个系统的产出,都取决于它最弱的那个环节。
一个有才华的穷光蛋,他的“才华”是长板,但他的“营销”、“商业认知”、“系统布局”能力,就是那个致命的“短板”,是那个瓶颈。
当他不懂这个模型时,他会做什么?
他会继续去“精进”他的才华,也就是不断地加长他那块最长的板。
这就像一个木桶,你把最高的那块板做得再高,它的装水量,依然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板。
这就是为什么,很多人越努力,越迷茫,越有才,越穷。
因为他努力的方向,从一开始,就错了。
而当他掌握了“瓶颈理论”这个心法,他就会瞬间“开悟”。
他会把90%的精力,从“加长板”,转移到“补短板”上来。
他会主动去学习商业知识,去链接外部资源,去思考如何把自己这个“才华作坊”,升级成一个“价值系统”。
你看,他的行为模式,会发生180度的转变。
而这个转变,源于他大脑里,多安装了一个“认知模型”。
这,就是“心法”的力量。
它给你的,不是一条鱼,也不是一张渔网,而是“制造所有渔网”的那个总图纸。
回到最初那个茶馆老板老赵。
我离开时,没有要他的笔筒。
我只是对他说:赵哥,你这手艺,不应该只在这个镇子里。它应该被更多人看见。
他愣了一下,似乎没太明白我的意思。
我笑了笑,付了茶钱,转身离开。
我知道,对于一个习惯了在“轮子”上奔跑的人来说,你直接把他抱下来,他会不适应,甚至会怨你。
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他旁边,放一个“梯子”,然后告诉他,外面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。
至于他爬不爬,何时爬,那是他自己的“缘分”和“修行”。
而这篇文章,就是我为你搭建的一架“梯子”。
希望你,能看懂,然后勇敢地,爬上来。
我是少康,每天更新一条深度长文,让你实现认知跃迁。
声明:有偿阅读,如有收获,自觉赞赏,单篇1元,包年256元
因笔记常被删除屏蔽,赞赏后如需要PDF版本,方便保存终身阅读,可加少康私人微信获取:4158606
1、本站内容均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2、本站内容全部免费,不收任何费用,资源仅供学习和交流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。
3、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4、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,请联系我们,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!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