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一个读者,深夜给我发了一长串文字。
他说,少康,我快被“社交”这俩字逼疯了。
他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年轻人,毕业三年,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。为了所谓的“拓展人脉”,他逼自己变成了一个“社交狂魔”。
手机里加了上千个好友,大部分都没聊过天,只剩下朋友圈的点赞之交。
微信里躺着上百个群,每天刷不完的吹牛、广告和毫无营养的闲聊,生怕错过什么“重要信息”。
每个周末,不是在参加行业峰会,就是在去见某个“大佬”的饭局上。名片收了一大堆,敬酒敬到脸发僵,回家路上,看着一沓烫金的头衔,心里却比谁都空。
他说,我这么努力地去链接牛人,为什么感觉自己越来越累,越来越没价值?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好像根本不会正眼看我。我到底做错了什么?
我看完他的留言,没有回复。
我只是想起很多年前,我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。
那时候,我觉得人脉就是资源,就是力量。我天真地以为,认识的人越多,我的世界就越大,我的路就越好走。
直到后来,被现实狠狠地抽了几个耳光,我才彻底醒悟。
所有你想要“结交”的人脉,本质上都是一场交易。
而绝大多数人,都把这场交易的逻辑搞反了。
他们总想着,我能从对方身上“得到”什么。
而聪明人,只关心一件事:我能“成为”什么。
这,就是普通人与高手在人脉观上,最根本的分野。
我们先来拆解一下,为什么那个年轻人的“社交狂魔”模式,注定是死路一条。
我问他,你加了那么多大佬的微信,你给他们发过消息吗?
他说,发过。逢年过节的祝福,看到他们朋友圈动态由衷的赞美,甚至鼓起勇气自我介绍,希望有机会能跟他们学习。
结果呢?
要么是礼貌的“谢谢”,要么,就是没有结果。石沉大海。
我说,这就对了。
你想象一个场景。
一个武林盟主,名震江湖。每天,都有无数个十八线的小角色,跑到他门前,说:盟主,我仰慕你很久了,我想跟你混,你有什么吩咐,我万死不辞。
你如果是盟主,你会怎么想?
你心里只会觉得:烦。
为什么?
因为这种链接,对于盟主来说,是纯粹的“能量消耗”。他需要花时间来应付你,需要管理你的情绪,需要思考如何安置你。而你,除了能提供一腔热血和廉价的劳动力,几乎给不了任何独特的价值。
这种低水平的“仰慕”,在强者的世界里,是最不值钱的东西。
所以,绝大多数人所谓的“拓展人脉”,本质上都是一种“价值索取”。他们像一只只饥饿的工蜂,试图去靠近那些巨大的花朵,希望能分得一点花蜜。
但他们忘了,花朵只会为能帮它传播花粉的蝴蝶和蜜蜂绽放。
你不能帮我传播花粉,我为什么要为你浪费能量?
这就是成年人世界里,心照不宣的残酷规则。
那么,什么是真正的核心?
我给那个年轻人回了几个字:提高你的价值密度。
什么是价值密度?
就是你在单位时间内,能够输出的、对他人有用的、稀缺的价值总量。
这个概念有点抽象,我把它拆成三个维度,你就懂了。
第一个维度:认知密度。
你的思考,本身就是一种产品。
有的人,聊半小时天,你感觉像是喝了一杯白开水,淡而无味,全是情绪和正确的废话。
有的人,只用三句话,就能点醒你的迷茫,让你醍醐灌顶,感觉省了自己半年摸索的功夫。
后者的“认知密度”,就极高。
我认识一个做咨询的朋友,收费高得吓人。一小时十万块。
很多人不理解,凭什么?
找他咨询的,都是些创业公司的老板,经常被各种复杂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。
有一次,一个老板说,公司销售额下滑,团队没士气,骨干要离职,产品没亮点,对手在打价格战,我该怎么办?感觉快要死了。
我那个朋友听完,没有去分析什么销售技巧、管理方法。
他只问了一个问题:你觉得,你公司现在赖以生存的那根‘主血管’,到底是什么?
老板愣住了。
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。他一直在用各种创可贴,去堵身上那些正在流血的伤口,却没想过,到底哪一刀,才是致命伤。
就这一个问题,让那个老板回去之后,停掉了所有不赚钱的业务线,把所有资源都聚焦到了他们公司最有优势的核心产品上。三个月后,公司起死回生。
你看,这就是“认知密度”的力量。
它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,而是提供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,帮你穿透迷雾,看到问题的本质。
拥有高认知密度的人,他本身就是一个“行走的解决方案”。他不需要去讨好谁,自然会有人带着资源、带着钱、带着项目来找他合作。
因为靠近他,能解决问题,能节省时间,能避免踩坑。这种价值,千金难买。
第二个维度:能量密度。
你可能没意识到,你的情绪状态,也是一种价值。
有些人,你跟他待在一起,会感觉很舒服。他情绪稳定,不抱怨,不焦虑,对世界充满好奇。跟他聊完天,你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,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平静了。
这种人,就拥有很高的“能量密度”。他像一个小太阳,能给周围的人提供“情绪价值”。
而另一些人,像个能量黑洞。
一开口就是抱怨公司,吐槽社会,充满了对他人的嫉妒和对未来的恐惧。你跟他吃顿饭,感觉自己被抽干了,一整天都心情低落。
你更愿意跟哪种人做朋友?答案不言而喻。
为什么我们都喜欢亲近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、心如止水的修行人?
因为他们内在的能量场非常稳定、祥和。
你不需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具体的建议,仅仅是坐在他们身边,感受那种宁静的氛围,对你都是一种滋养。
所以,一个内心强大、情绪自洽的人,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吸引力。
他不需要向外索取认同和安慰,因为他的能量是自给自足的。这种稀缺的“确定性”,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价值。
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要靠近他,因为他能提供一种“精神避难所”的感觉。
这跟钱、跟地位,都没有必然关系。它纯粹是一种内在的修为。
第三个维度:践行密度。
说一万句,不如做一件。
你的执行力、你创造结果的能力,是你价值密度最坚实的底座。
这个世界不缺想法,缺的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。
我身边有两个年轻人,都很有想法。
一个我称之为“构想家”。他每天都在朋友圈分享各种商业模式,点评各种行业风口,聊起元宇宙、Web3.0头头是道,仿佛明天就能颠覆世界。但三年过去了,他依然在原来的岗位上,做着最基础的工作。
另一个我称之为“建造师”。他话不多,甚至有点木讷。三年前,他说想做一个帮助运营提高效率的小工具。他没有到处宣讲,就是一头扎进去,每天下班后写代码。
第一年,产品很粗糙,只有十几个用户。
第二年,他根据用户反馈,迭代了几十个版本,用户增长到几千人。
第三年,他做的小工具,被一家大公司看中,连人带产品一起收了。
你觉得,当机会来临时,投资人会把钱投给谁?当一个牛人需要合作伙伴时,他会选择谁?
一定是那个“建造师”。
因为他用持续的行动,证明了自己的“践行密度”。他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结果。这种确定性,是所有合作的基础。
一个人的认知、能量、践行,这三个维度的密度越高,他的“价值密度”就越大。
他就越不需要去“社交”。
因为他自己,已经成了一个“价值磁场”。
他不需要去找人,人会来找他。
这就是我跟那个年轻人说的核心:停止向外追逐,开始向内构建。
听到这里,那个年轻人又问了:少康,你说的都对。可问题是,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价值密度呢?这听起来好难。
我说,难,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。
你之所以认知密度低,看不透问题,是因为你的思维框架太单一、太陈旧了。你习惯于用线性的、非黑即白的方式去思考。
你之所以能量密度低,容易焦虑内耗,是因为你分不清哪些事是你能控制的,哪些是你无能为力,只能接受的。你总想去改变那些你根本改变不了的东西,比如别人的看法。
你之所以践行密度低,迟迟拿不到结果,是因为你总是在用“无效的平均用力”,而不是把20%的力气,花在能产生80%效果的关键点上。
这些,本质上都是“思维模型”的问题。
普通人看世界,像是用肉眼在看,只能看到表面的颜色和形状。
而高手看世界,是装备了几十种不同的“思维镜头”。
遇到复杂问题,他会切换到“第一性原理”的镜头,把问题拆到最基本的元素,从源头寻找答案。
面临多个选择,他会切换到“决策矩阵”的镜头,把所有利弊量化,做出最理性的判断。
规划未来路径,他会切换到“逆向思维”的镜头,从最终的目标倒推回当下,每一步都走得精准无比。
这套思维系统,就像一个武林高手的内功心法。没有心法,你学再多花哨的招式,也只是个花架子。
我花了很长时间,去学习、实践、总结这些底层的思维规律。
我发现,很多看似复杂的人生困局,一旦你用对了“思维模型”这把钥匙,就会迎刃而解。
我把这套能帮你重建思维系统,让你看透事物本质的方法,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,分为5大模块,50个章节,取名为《格物心法》,你可以在“诺亚书房”公众号订阅。
“格”,是探究、是剖析、是穷尽其理。
“物”,是万事万物,是你遇到的所有问题,更是你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所谓“格物”,就是向宇宙借一双“看见”的眼睛,让你能够穿透表象,直抵核心。
比如,你必须学会如何一刀砍掉99%的复杂念头,让思考变得极简高效,这就是“奥卡姆剃刀”的智慧。
你必须学会如何分辨哪些是真正的知识,哪些只是空洞的信念告白,帮你过滤掉思想的垃圾,这就是“可证伪性”的标尺。
你必须学会如何倒着走路,以终为始,确保自己永远不会偏离目标,这就是“逆向思维”的策略。
你还必须学会如何区分哪些竞争是“你死我活”的抢蛋糕,哪些是能“合作共赢”的做大蛋糕,从而选择正确的游戏,这就是“零和与非零和博弈”的格局。
这每一个“心法”,都是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。
当你把这几十个工具熟练掌握,把它们融进你的血液,变成你的本能,你的“价值密度”自然会发生指数级的提升。
这部《格物心法》,它不是一本教你“术”的书,比如如何说话,如何送礼。
它是一本帮你重塑“道”的书,从根本上改变你看待世界、思考问题的操作系统。
当你的操作系统升级了,你遇到的所有问题,都会自动降级。
最后,我想回到那个年轻人的问题上。
他说,我明白了,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价值密度。但是,在我还没有变得那么“有价值”之前,我是不是就完全不需要社交了?
我说,这又是典型的“非黑即白”思维。
你需要做的,不是“不社交”,而是“改变社交的目的”。
在你价值密度还不够高的时候,你的社交,应该只有一个目的:不是为了索取,而是为了“印证”。
什么叫印证?
就是把你学习到的新认知、新思考,拿到真实的世界里去碰撞,去检验,看看它是否有效。
比如,你最近学习了“瓶颈理论”,你就可以在和朋友聊天时,尝试用这个模型去分析他公司遇到的问题,看看你的分析是否在点子上。
你学了“信号理论”,你就可以去观察,那些成功人士,他们除了语言之外,还在通过哪些行为(比如作品、守时、对他人的尊重)来传递“我很靠谱”的信号。
这个过程,不是为了让对方觉得你很牛,然后给你什么好处。
这个过程,是为了让你自己的“心法”修行,变得更加扎实。每一次有效的印证,都会加深你对这个思维模型的理解,让它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东西。
把每一次与人交流,都当成是你“格物”的道场。
这样一来,你就不会再有“索取”的心态,不会再因为对方没有给你预期的回报而感到失落。
你的每一次社交,都是为了滋养你自己,都是在为你自己“增值”。
你不再是一个饥饿的索取者,而是一个谦卑的学习者、一个好奇的观察者。
你的状态会变得完全不同。你会变得松弛、自信、充满魅力。
而最奇妙的是,当你不再把“结交人脉”当成目标时,真正优质的人脉,反而会开始向你聚拢。
因为,没有人会拒绝一个不断在成长、不断在增值的、有趣的人。
所以,别再追着蝴蝶跑了。
蝴蝶会累,你也会累。
从今天起,把所有追逐蝴蝶的时间,都用来建造你自己的花园。
当你用心去浇灌、去施肥、去耕耘,让你的花园里,认知之花、能量之花、践行之花,次第开放。
到那时,你根本不需要出门。
全世界的蝴蝶,都会闻香而来。
与其耗尽心力去敲每一扇紧闭的门,不如静下心来,点亮你自己的灯。
《格物心法》与其说是一本书,不如说是我为你准备的一场思维自我革命的地图。它不能帮你走完全程,但它能确保,你的每一步,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。
真正的社交,是自我修行的副产品。
当你自己成为一道光时,自然会吸引来同频的光。
这,才是聪明人结交人脉,唯一的核心。
声明:有偿阅读,如有收获,自觉赞赏,单篇1元
我是少康,每天更新深度长文,让你实现认知跃迁!
已写《格物心法》《五行读书方法论》《五行写作方法论》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
© 版权声明
1、本站内容均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2、本站内容全部免费,不收任何费用,资源仅供学习和交流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。
3、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4、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,请联系我们,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!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